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长王少伯

惊悉,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长王少伯去世,享年92岁。
传奇将军王少伯阜宁日报
王少伯,1926年9月出生,是我县沟墩镇丁王庄人。他15岁投身革命,是有名的“红小鬼”。建国前,他历任新四军班长、排长、情报站长、游击队长。建国后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白城守备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这位阜宁籍老将军屡立功勋,在军内外享有盛名。王老虽已90岁高龄,现仍担任着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近日,我们采访了王少伯将军在家乡的堂弟王景班,王景班在上世纪90年代联系上王少伯将军以后,曾在他家中住过三年,对将军的经历比较了解。

身经百战从未受伤

王少伯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和抗日老兵,15岁参加革命,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却未负过伤,连皮肉都没擦破过。15岁王少伯就勇敢地跑到抗日根据地投奔新四军,到一师二旅特务营当战士。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于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班长、排长升至连队文化教员。1945年在淮安与日军的最后一场战斗中,他受命带领全团的民扶担架大队,出色的完成了在火线抢救伤员的艰巨任务。


解放战争的硝烟里,王少伯所在的新四军三师,在黄克诚师长的带领下,从苏北开赴东北。他历任兵团三师八旅二十三团的民扶大队长、收容队长。后又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四师十一团七连指导员。打大岭、打农安、打长春,他身先士卒,指挥得当。打农安,缴获一匹黑色大洋马,马鞍子是珍珠镶的;打长春,打“满洲国”中央银行,缴获钱币无数;他命令战士每人必背三支新枪;参加四平保卫战;解放哈尔滨,他带领部队从西江桥攻入哈尔滨。在抗美援朝首战云山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炸毁了美军王牌师第一辆重型坦克;他指挥全营800人抵抗敌人8000人,在以一打十的殊死战斗中,打退敌人16次冲锋,坚守阵地寸土未失。


和平年代,他任一一五师主力团(平型关大战主战团)团长。参加过辽东军事大演习。升任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师长后在呼盟演习,以出色的战绩受到上级表扬,他在沈阳军区党代会上介绍经验,他的事迹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头条。


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又对苏备战,他带领全师,训练有素,军民团结,受到肖全夫等三位沈阳军区常委的表扬。沈阳军区李德生司令员亲自提拔他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到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深造。

连续两次国庆受阅

建国后,1954年、1955年王少伯连续两次加入受阅部队,参加国庆大典,且都走在第一方队第一排,还有一次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这是他引为自豪的人生履历。


1954年,时任某坦克团团长的王少伯,被上级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南京军事学院当时是我军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高级军事人才的摇篮。王少伯为自己能到最高军事学府深造而感到自豪。他是该院基本系的学员,兼学员组长。1954年6月1日下午,学院召开大会,院领导宣布了上级命令,该院要选派200人到北京参加国庆阅兵,并就此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当年受阅部队人员条件包括政治背景的审查、队列动作的考核以及容貌、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样样都要过关。


受阅部队从全军60个单位抽调编成,南京军事学院方队被安排为阅兵式的第一方队。王少伯不仅在第一方队,因他身材、长相等符合要求、训练情况优秀,又被选在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面。据后来王少伯回忆:第一方队先是齐步走,走到天安门前方;随着指挥口令,立即变成正步走,面部整齐向右转,看向天安门城楼。当他们开始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广播中介绍道:“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的高级军官方队,他们精神抖擞,迈着整齐的步伐,他们的精力多么集中,臂摆多么的一致,这是我们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战无不胜的高级军官方队,他们正向天安门走来,接受毛主席、党中央的检阅。”王少伯说:“当我们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倍感振奋。


我们第一方队经过金水桥只有短短两分钟时间,却训练了四个月,但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都值!”


1955年10月1日,王少伯再次参加受阅部队,参加国庆大典,这一次他仍然走在在第一方队第一排面。王少伯还有一次国庆观礼,也鲜为人知。1969年国庆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到上级命令,从该兵团抽调200人赴京参加国庆活动。时任该兵团第六师师长的王少伯,受组织上委派担任总领队,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几十万人的代表,王少伯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礼。

“建三江“创造新奇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少伯出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长。开赴这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

拓荒牛有个牛劲,下山虎有个虎劲。王少伯带领官兵、职工和下乡知青,向荒原宣战。


没有水,喝草场里的水;粮不够,打野鸭子烧着吃。北大荒蚊子不光嗡嗡叫,也动真格的,叮上你就让你长大包;大瞎蠓更吓人,叮人肉又痛又肿。咬得战士们像伤兵一样,住在简易苫布栅子里,战士们戏称“风雨楼”。一喘气一口小咬,其艰苦其受罪可想而知。


1968年底,一下子忽拉拉来了几万名知青,加上原有的部队官兵,吃住行都成了严重问题。几天吃不上盐、油。菜无油不香、无盐无味,哪还奢望能吃上肉呢?


成品粮供应不上,吃原粮,煮小麦吃,难下咽也得往下咽。冬天没有水——化冰,夏天沼泽地下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里,王少伯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受苦,同开荒。一块一块地开,一块一块地啃,创造了一年开垦107万亩的农垦史上的新纪录。


在此期间,王少伯白手起家,率领数万官兵、职工、下乡青年战天斗地,创造“建三江”粮食基地,建成了一个下属15个分场,粮油总面积达1000万亩的现代化商品粮基地,为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


1976年5月沈阳军区司令李德生指名调王少伯到守备五师任师长,不到三年,该师面貌焕然一新,军区的首长对他的评价是“王少伯到哪里,哪里就有新变化”。1979年6月王少伯升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同年10月被选调到北京军事学院学习一年,1980年毕业后归队。1981年调任吉林白城守备区第一副司令员任,直至1989年离休。


王少伯将军在军中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两枚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勋章,他的事迹入编《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将士画册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军以上首长名录》、《黑龙江当代名人》

王少伯和“建三江”李怀存 

一九六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共同发出《关于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简称6.18批示),将国家农垦部所属的东北农垦总局建制改为兵团,属解放军序列。规定“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工作队”。其任务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按照《6.18批示》一九六八年七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设五个师。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抚远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九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正式成立,王少伯任师长。


王少伯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9军115师调到兵团的,先到一师,后到六师任师长的。说起来我和王少伯师长还是一个部队的,一九六二年我曾是39军115师高炮营的一名战士,一九六六年集体转业到北大荒,一九六九年又在北大荒和我部队的老首长相遇了,心里格外高兴。在部队王师长是师首长,我是普通士兵,他根本不认识我。在北大荒见面了,可能到现在王师长也不知道我和他曾是一个部队的战友。

王师长在六师工作期间,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决心要把建三江变成江南鱼米之乡。好象他心中有团火,这团火,就是革命的雄雄烈火;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烈火;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烈火;是只能前进不准后退的烈火,火烧的越旺,他的干劲就越足,好想他整天有使不完的劲,规划一个又一个蓝图,冲破一个又一个阻力,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为建三江的建设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群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百姓们说:“王师长那人真行,是个实干家,是个开拓型的人物,有军人作风,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有事业心,有责任心,不怕困难,很有办法,只要他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可惜王师长调走的太早了,如果王师长不走,建三江发展会更快,变化会更大,也许建三江早就变成城市了,早就把国徽挂上了”。这些话好像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


在这里就我知道和听说的,有关王师长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几件事写给读者,大家读过以后,也许给创业者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大家读过以后,也许能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心中有团火,办法总比困难多”。

帐篷机关

六师初建时,师部机关设在火烧孟(当时是二十五团的一个开荒点,现创业农场)。没有一间房,就在一片荒地上搭起了几顶帐篷,组装了几个活动板房,把地上的草铲掉,平整一下地面,这就是六师的帐篷机关。帐篷和活动板房,夏天热冬天冷,特别是夏天,屋里通风不好,闷得透不过气来,蚊子小咬铺天盖地,没有蚊帐根本睡不了觉。在外面用几块石棉瓦一档就是厕所,吃水就靠一个小水压井,吃饭就是大锅菜,师首长和大家同吃同住。当时机关只有一台小车,是帆布蓬的北京吉普,大部分都是师长、政委用,其他部门下基层都是搭乘蹭车。一遇到雨天屋里屋外是水是泥,像烂泥塘,大酱缸,走路都得穿高筒胶靴。到冬天零下30多度,西北风一吹,大烟泡一刮,风雪漫天,室内温度降到零下四五度,屋里很冷,滴水成冰,条件非常艰苦。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王师长带领师机关一班人照样正常工作。师部机关各个部门的工作标准一点都不能降低,一切按计划进行,不能有丝毫动摇,会议、学习、办班、基层调查,各种竞赛等,各项活动都有条不紊的按计划照常进行。记得有一次我代表二十五团参加了六师宣传科举办的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各团的作品,按照师宣传科布置的规格标准做成若干块展板,按时送到师部宣传科,展板就放在野外一个小树林里,评比、座谈、颁奖都是在露天进行的,虽然条件艰苦,但别有一番情趣。师部机关的这种工作作风使我们很受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不畏条件论,条件差工作标准高,帐篷机关一样指挥全师的各项工作。


后来,经兵团同意,六师机关搬到了二十五团所在地。同意搬家,但是没钱盖房,这又是一大难题。王师长就与二十五团协商,把二十五团的两个面粉楼,一个改建成师部机关办公室,一个改建成师部招待所。虽然空间不高,面积很小,采光通风也不好,但是比起火烧孟的帐篷和活动板房来那是好了许多。从此,六师机关有了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

王师长与上海知青、六师副政委孙英握手

建三江的由来

当时六师下属4个团一个反修营,即:23团(859农场)、24团(胜利农场)、25团(七星农场)、27团(勤得利农场)和反修营。这几个团北靠黑龙江和松花江,东邻乌苏里江,横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4个县。六师就处在三江平原的腹地。王师长来到六师以后,考察了当地的地情地貌和自然环境,就下定决心要把六师建设成为塞北江南的鱼米之乡。王师长常说,正因为这里艰苦才叫我们共产党员来,才叫我们军人来。叫我们来干什么,就是搞建设,搞建设就得叫这个地方变个样,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王师长想给六师这个地方起个名字,他想了一段时间,他提议这个地方就叫“建三江”,意思是建设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王师长的提议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赞同。

在王师长的布置下,在二十五团的北面,佳抚路旁做了一个大彩门,彩门的正上方用铁皮做了由王师长亲笔题写的“建三江”三个大红字,彩门两侧还用胶合板做了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都是王师长亲笔题写的,上联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下联是“说了算,定了干,誓叫三江面貌变”.一副对联道出了王师长的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

建三江这个地名就这样叫开了,报到上级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都认可了,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了“建三江”这个地方。随之,建三江邮政局、中国农业银行建三江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建三江支行、黑龙江省富锦县税务局建三江分局、建三江客运站、建三江火车站都先后相继挂牌更名或成立。有好多部门都可以直接和全国各地进行业务往来。过了不久,在《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上还分别刊登了反映建三江变化的长篇通讯。后来,农垦的文艺工作者还谱写了一首歌曲《中国有个建三江》,这首歌唱遍了全省,唱响了全国。现在全国都知道“中国有个建三江”。

建三江会场

六师搬迁到二十五团以后没有任何活动场所,开大会、看电影、文艺演出都没有个地方,上级又不让建楼堂馆所,这又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王师长提出一个方案,把二十五团白酒厂的大车间改建成一个大会场,由师部负责改建,二十五团管理,师部和二十五团共同使用。王师长与二十五团领导协商达成了共识,随之马上动工改建。王师长调来了两台推土机,从大门口往前推,推到舞台处往下推了两米多深,形成了一个大坡型形,大门口与地面相平。用砖头水泥砌了一个大舞台,墙壁用白灰简单的刷了一下,观众厅安装了1830个座椅,又安装了简单的灯光幕布,门外上方由北京知青二十五团宣传股干事顾伟奇题写了“建三江会场”五个大字,看起来非常壮观。一个容纳1830人的大会场改建成功了。虽然条件差点,总算有了一个集体活动场所。六师的麦收、秋收动员大会,年终总结表彰大会,六师四级干部(即:连、营、团 、师)会议都在这里举行。放映电影、文艺演出也都在这里进行,方便了工作,方便了群众。特别是放电影,当时电影拷贝由沈阳军区直供,新片比哈尔滨放映的还早,一毛钱一张票,1830张票在每场电影开演之前全部售完,观众场场爆满,老百姓心里都非常高兴,都为有了这么一个活动场所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央大街

六师和二十五团居住在一起,二十五团在建场时,按照老场长李在人的规划,在场部规划了一条中央大街,路面宽有60多米,南北贯通整个二十五团团部。这条路看起来很壮观,很好看,有的老百姓还称它是“在人大街”。大街是很好,但都是土路,路面高低不平,一到雨季,路面大量积水,整个路都是烂泥塘,走路必须穿高筒胶靴,给工作和职工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要修这条大街需要很多资金,六师刚刚初建根本没有钱,二十五团也没有钱修这条路,这怎么办呢?王师长又想出一个好主意,义务劳动修路。


王师长下令,师部汽车队和二十五团汽车队,在每天下午下班后,每台车必须义务拉两车石毛,拉到够用为止。大街全程划分区段,由师直和团直各单位的干部职工,按划分的区段,每天下午下班后义务劳动两个小时平整路面。王师长也戴上安全帽和大家一样,每天下午参加义务劳动修路。王师长亲自参加义务劳动修路,这就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在王师长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义务劳动,建三江中央大街的沙石路面终于修好了。随后,王师长又组织建筑技术工人把整个建三江中央大街全部建成了水泥路面,这也是建三江历史上的第一条水泥路,宽敞明亮,再也不用穿高筒胶靴走路了。当老百姓走在中央大街水泥路上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少伯师长。

电 厂

六师组建以来一直没有发电厂,也没有国电,都是靠各团自己发电,发电量都很小,根本不够用,职工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王师长就想在六师建一个发电厂,于是他就向兵团和沈阳军区写了申请报告,随后又派人多次去找兵团和军区的有关领导。不管困难多大,几经周折,总算把建发电厂的事办成了。沈阳军区拨给了两台发电机组,当时计划把发电厂建在27团(勤得利农场)黑龙江江边,王师长就调兵遣将,把两台发电机组的全套设备通过江上船运到27团江边。

正在研究建发电厂厂房的事,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件事让富锦县和绥滨县知道了,正好他们也缺发电机组,到处要也要不来,他们也感到这两台发电机组太大,给六师用有点浪费,于是他们就动意想找黑龙江省,通过省政府有关部门把这两台发电机组调给富锦绥滨各一台。王师长听到这件事以后很生气,心想我们费了很大劲,通过军需口要来的发电机组,到嘴的肉眼看就要被别人夺走,那怎么能行啊!王师长立刻下令,命令师部汽车队所有车辆立即出动,连夜把发电机组的全套设备抢运到师部(建三江)。富锦和绥滨一看发电机组转移了,他们也猜透了其中的奥妙,为了避免邻居之间发生矛盾,他们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电厂的厂房盖好了,两台发电机组也组装好了,试运转一次成功,建三江发电厂正式发电了。建三江的广大干部职工欢呼跳跃,敲锣打鼓,庆祝建三江发电厂正式发电,小油灯照明的历史一去不再复返了。

福前铁路

六师下属的几个团(农场),分布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四个县,占据了整个抚远三角洲。距福利屯火车站最近的团也有170多公里,最远的有400多公里。从发展的眼光看,六师的占地面积在现有的基础上还能再建十几个团(农场),每年要产十几亿斤粮食,生产资料的运进,粮食的运出,就是阻碍发展生产的大问题。如果不解决运输问题,现代化农业的大发展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想到这里,王师长就想向上级建议,在三江平原修建一条农业铁路。

这个设想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设想。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家批准修建这条农业铁路的可能性很小,建三江没有森林,没有煤矿,没有石油,没有其它矿藏,也没有大的重型工业,只有粮食,要想让国家批准建设这条铁路难度太大,期望值太小。王师长想即使希望不大,也想试试看。王师长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形成文字材料进行上报。(从上报到批准周期很长,中间环节复杂多变,这里不多叙)。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福前铁路,即:福利屯至前进镇(现建三江前进农场)。全长约300公里。


福前铁路由铁道部天津第三设计院负责勘测设计,当他们勘测完之后,提出一个大问题,友谊农场区段,富锦区段,建三江区段都有大片沼泽地,特别是建三江区段施工难度更大。他们说,我们勘测铁路遇到过江,遇到过河,遇到过丘陵,遇到过高山,很少遇到沼泽地,在沼泽地里修建铁路没有成功的经验。王师长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表态,建三江区段的铁路路基由我们六师负责修建,按铁路里程把国家投资部分拨给我们,资金不足部分由我们六师承担,保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王师长立即组织人员组织力量,首先成立了福前铁路建三江铁路办公室(简称铁路办),调来精兵强将担任铁路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九七五年三月正式动工修建,到了入冬的时候,王师长把全师各团的推土机都调上来,分段包干,开始了修建铁路大会战,经过一个冬天的艰苦奋斗和突击会战,按时完成了任务,经福前铁路指挥部技术人员检查验收,路基修建完全合格。后来又出动了很多推土机支援富锦区段的铁路路基修建,都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这个举动受到了上级铁路部门的称赞,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北大荒人,能在沼泽地上修建这么好的铁路路基,应该说是在铁路修建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福前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农业铁路,客运方面,哈尔滨至前进镇每天对开一个车次,佳木斯至前进镇每天对开两个车次,货运车辆每天都有好几个车次往返通过,客货运输川流不息,北大荒的三江平原上又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福前铁路的开通给铁路沿线的农垦,农村和各大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建三江收益最大,解决了生产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最大难题运输问题。老百姓看到火车开到了建三江,心情格外高兴,兴奋的不得了,他们说:“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今天却变成了现实,建三江的明天会更好”。

与王少伯师长的故事作者:杲文川
今晨传来92岁的王少伯师长不幸逝世的噩耗。我们正在开68年知青下乡到七星农场5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酬谢会,我立即宣布此讯,并组织大家为王师长默哀。

第一次见到王师长是在刚刚组建六师时火烧孟家的帐篷里,当时召开六师第一次报道会议,我作为全师唯一一名连队报道员出席会议,地上铺着苫布,苫布下就是冰雪,全体师首长和我们一样席地而坐,王师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六师的发展前景,至今记忆犹新……


回到北京后,我和王师长一直保持联系。1998年我与李龙云、李燕宝、穆杰华、郭振瑞等组织6师知青纪念下乡30周年900余人大型活动时,邀请王师长到会,并讲话。后来,张雷雷组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环保部长谢振华、王少伯师长参加的聚会时,我也参加了。

王师长(中)与六师领导干部

有一天,我办公室同事接电话,对方说是王司令来的。同事将信将疑,我说,是的,他是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我马上回电话,王师长说,他所在的团评上全国十大英雄团了,出了本书,要寄给我。


王师长是苏北人,入新四军,15岁入党,当排长,17岁当连长,后调到39军115师343团。这个团的前任领导有徐海东、王平、刘震、吴焕先、陈先瑞、吴信泉、张云天、张池明等中将以上干部。王在343团当营长,团长是王扶之,师领导是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颜文斌。曾在朝鲜战场上大战砥平里,歼灭美军450人。在朝鲜参加1~5次战役,参战45次,歼敌4380人。因343团在四平保卫战,攻克锦州,攻克天津,攻克镇南关中都是主力,因而被评为十大英雄团之一。


2004年我和虞忠钧主编《七星情思》时,请王师长题个字,王师长领会错了,用圆珠笔很吃力地写了4000字,结果寄丢了。王师长又吭哧瘪肚重新写了4000字,寄来我一看,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说不清楚。于是,我根据他的意思,重新改写一遍,寄给王师长看后,他很高兴,打来电话问,你怎么知道我想写写不出来的东西?我说,我是您的兵,又参加过六师建设,多次听过您的讲话,当然会了解您的心思。这篇文章就是《最艰苦的是六师 最辉煌的也是六师》


2012年,我们去哈尔滨参加1170人知青大聚会,在飞机场等上海知青时,没想到遇到了从外地回来的王师长,大家都十分惊奇高兴。那是我与老人家的最后一面。王师长对我说,他还在上班,他是新四军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的会长,每周去一到两次。

1976年5月,王少伯出任黑龙江独立5师师长,图为各团领导欢送王师长


就在昨天,27团开荒营的王润培找到我,请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向荒原进军》写篇序言,我们俩还聊了半天当年的王师长。


啊,王师长,您是一位解放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您是身经百战,却从未伤毫发的传奇人物,您是在抚远荒原大开发中雄心勃勃,敢想敢干的创业奠基人,也是关心爱护知青的好领导,您是个个性十足,充满争议的领导人物,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您给建三江留下了丰厚遗产,您回访建三江时,数万群众夹道欢迎就是对您的一种肯定。

呜呼,王师长驾鹤西游,离我们而去,但您的形象却永远留在六师民众和知青的心中!
                                     ——杲文川

文章来源:阜宁日报、建三江资讯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